谁最早认识到了金山岭长城的价值-金山岭长城

欢迎浏览金山岭长城网站! 点击这里 ,向我们提出宝贵意见,希望能带给您完美的旅游体验。

谁最早认识到了金山岭长城的价值

时间:2019-09-19 08:25 点击量:4,965次 分享到:

QQ截图20171110093717.png

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一年,金山岭长城被“发现”了。提起这个“发现”,我们不应遗忘一个名字——苗济田。
      是他最早认识到了金山岭长城的重大价值。
      是他最早为保护和开发这段“无名长城”而呕心沥血,多方奔走。
      苗济田在1974年担任县文物保管所所长后,在搞好全县各处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同时,特别把注意力投向绵延在本县南部涝洼、古城川、巴克什营、营盘等4个乡镇(当时还叫“公社”)长达一百几十里的明代万里长城。他曾说:“长城是我们祖先遗留下的最大的文物,县文物保管所所长的天职,就是熟悉长城、研究长城、发动群众保护长城。”这种意识,在当时那个极左思潮盛行的年代,应当说是很超前的。
      1978年夏天,苗济田决定对县南部的明长城进行一次全面、深入、细致的调查研究。他独自一人,背上挎包和照相机,拄上手杖,开始徒步考察长城。这一线长城,大多处在偏僻荒漠的山野,少见人影。苗济田沿着长城前行,爬上爬下,披荆斩棘,艰难地行进。风雨袭来,他便到长城敌楼里躲避;肚子饿了,就啃几口随身带的干粮和饼干;夜幕降临,他就到长城脚下的老乡家去寻找住处。
      一连十几天,苗济田走遍了滦平南部的每段长城、每座敌楼、每处遗址,做了详细的勘察、记录。越走他越感到长城的伟大和珍贵。尤其是到了巴克什营境内后来被称为“金山岭长城”的这段长城时,他更是难以抑制心中的兴奋,为在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有如此雄伟的长城而自豪。最后,是县里的电话把他找了回去,原来是人们担心身患心脏病、不久前还在休息吃药的文保所长会出什么以外,而把寻找他的电话打遍了长城沿线的各个公社。
      苗济田回到了县城,根据亲自调查的结果,撰写出一份《滦平县长城调查报告》,报送有关主管部门。这份报告很快被上级做为文件印发。1979年6月,国家文物局在《人民日报》发表的关于长城的答复中,就曾引用苗济田的调查报告。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全国保护、研究长城的座谈会上,特意邀请苗济田发了言。他在调查报告和发言中,都特别介绍了后来被称为“金山岭长城”的这段长城,初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。
      1978年10月,在修“大寨田”时,巴克什营公社一个生产队,了这段长城的一段残基垒坝。苗济田闻讯后,马上找到公社书记,严肃地请他通知生产队立即停止。这位公社书记并没把这件事看成什么了不得的事儿,轻描淡写地说:“拆呗,别的地方也拆了,我们管得过来吗?”苗济田气得手直打哆嗦,知道和他争执也没用,就立即乘车赶回县城,向县委副书记报告了情况。公社书记接到县委副书记的电话,毁坏长城的行为才得到制止。
      大规模毁城时间虽然不见了,但偷取长城砖垒鸡窝盖猪圈的现象时有发生。怎样把保护长城的工作全面推开,让偏僻乡村的人们也都知晓呢?苗济田想到应以县里的名义发个布告,广为张贴。说干就干,在苗济田的主持下,不高草稿很快产生了,布告规定:保护长城者奖,毁坏长城者罚,并赋予长城义务保护员一定的权力。文稿上报到县政府,三五天过去了没有回音,十天半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回音。这是1979年,国家刚刚从十年浩劫中走过来,百废待举,但保护长城的事情还没有开展,上边也从未下达过有关这方面的规定。一些领导对县里是否能自行发布这样的布告吃不准,布告的事儿也就搁置下了。苗济田想起有位副县长曾在长城一带剿过匪,对长城有感情,于是便去找副县长。这招儿果然见效,第二天,盖着县里大印的布告批件送到了文保所,不久长城沿线的乡村都贴上了保护长城的布告。苗济田经常为保护长城而奔走,人们说长城成了他的命根子。
      1980年11月,国务院几个部门组成的长城考察团来到滦平,苗济田兴致勃勃地请考察团的成员登上巴克什营境内的长城,,详细地向他们讲解了这段长城的兴建过程和历史价值。还把多年来搜集到的长城文物,搬出来如数家珍地向考察团介绍。于是,才有了前文所述的这段长城被“发现”的一幕。
      苗济田后来担任了滦平县文化局局长,在修复和开发这段长城的过程中,他不辞劳苦,废寝忘食,把心血和汗水洒在长城上。苗济田先生积劳成疾,已于1996年病逝,但他保护长城的事儿,却一直在长城上下口口相传。

回到顶部 点击提问
订阅号